李隆基是武则天和李治的儿子吗「武则天和李治有几个儿女」

武则天是谁的老婆?如果这个老公,指合法丈夫的话,当然是唐高宗李治了,武则天是李治皇后。

武则天的第一位老公是唐太宗李世民,贞观之治的制造者。李世民在位期间,武则天是一位才人,所以一般称呼她为武才人。李世民驾崩以后,武才人出了家,带发修行。后来被唐高宗李治接回宫中。唐高宗李治是武则天的第二任丈夫。

李隆基是武则天和李治的儿子吗「武则天和李治有几个儿女」

所以武则天有两位老公,一位是李世民,一位是李治。

李隆基是武则天和李治的儿子吗「武则天和李治有几个儿女」李隆基是武则天和李治的儿子吗「武则天和李治有几个儿女」

武媚娘爱李治吗?爱肯定是有的,但是这种爱里掺杂了太多别的东西,就好像现在的霸道总裁爱上邻家女孩的剧情。李治有着霸道总裁一样的身份,但对待感情的态度则像邻家女孩一样,为了爱情毫无保留。

武媚娘则非常理智,她清楚地知道,爱情并不是她生存的主要意义。所以武媚娘在高宗死后,尤其是自己登基之后,身边也不乏薛怀义、沈南璆、张昌宗、张易之这样的一群人围绕在身边。这些人对于那时候的武媚娘来说,应该只是一种消遣,所以她才会要求死后与高宗李治合葬于一陵。“生同衾、死同穴”,是再明白不过的爱意表达了。

李隆基是武则天和李治的儿子吗「武则天和李治有几个儿女」

关于武媚娘的一生,一直以来争议不断。她的身上既有古代女子的才情、聪敏和隐忍,也有一个出色政治家该有的果断、智谋和大局观。人们常说,现代人去评论古代,很难跳出历史的局限性,对于武媚娘这样复杂的历史人物来说更是如此。武媚娘自己也应知道后世对她的一生争议颇多,所以,她立无字碑的最大意义大概就是“功过留与后人说”。

[唐]武曌

看朱成碧思纷纷,憔悴支离为忆君。

不信比来长下泪,开箱验取石榴裙。

武则天,名武曌,并州文水(今山西文水县)人,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,后人常称呼其为“武则天、武媚娘”。“曌”字是武则天登基为皇帝后自创字之一,意为日月当空。

李隆基是武则天和李治的儿子吗「武则天和李治有几个儿女」

14岁的武曌进宫为才人,因为长相颇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喜欢,所以被赐号为“武媚”,人称武媚娘。按照正常女子进宫之后的命运,武媚娘被赐号之后应该有所晋升,但是她做了12年的才人都没有被提升位分,也没有生育过孩子。与她一同进宫从才人做起的其他女子,位分大多数已经高于她了,所以那时候的武媚娘在宫中的日子并不是那么好过。但她没有灰心,而是时时想找机会表现自己。

一次,唐太宗得到一匹烈马,取名“狮子骢”,奇烈无比,无人能驯。谈及此马,唐太宗叹息不已。而武媚娘则说:“妾可以驯服此马,只要陛下赐予我三样东西,一铁鞭,二铁锤,三匕首。铁鞭击之不服,则以铁锤锤其首;又不服,则以匕首断其喉。马供人骑,若不能驯服,要它何用。”唐太宗听了也不禁夸奖她的胆略。

李隆基是武则天和李治的儿子吗「武则天和李治有几个儿女」

据传,唐太宗赐名之后,并不是不想接着加封她,只是有人向太宗说了一件关于袁天罡相面的事。贞观初年,唐太宗召袁天罡回京,当时任井火令的袁天罡回京途中观望风水,发现有王气(旧指象征帝王运数的祥瑞之气)在利州方向聚集,便去寻找。到达利州之后,武士彟(武媚娘的父亲)听说袁天罡擅长相面,便邀请他来到自己的府上。当时武媚娘尚在襁褓之中,穿着男孩服装。袁天罡看后说:“龙瞳凤颈,极贵验也!”但又遗憾地说:“必若是女,实不可窥测,后当为天下之主矣!”袁天罡的话让太宗心生忌惮,所以才对武媚娘态度有所冷淡,死前也不曾加封于她。

太宗病重,在众妃嫔都伤心不已时,武媚娘就开始为自己的以后铺路了——她在太子李治侍疾时,与其建立了感情。

李隆基是武则天和李治的儿子吗「武则天和李治有几个儿女」

唐太宗死后,武媚娘与部分没有孩子的妃嫔进入感业寺,出家为尼。两年的尼姑生涯并没有完全断掉武媚娘与唐高宗李治的关系,但新帝初登基,众多美女入宫,身为皇帝的李治在萧淑妃和王皇后等一众妃嫔的曲意逢迎之下,还能想起感业寺的武媚娘吗?就这样在皇帝面前销声匿迹,武媚娘自然是不愿意的。于是,就有了这首《如意娘》。

南朝梁王僧孺的《夜愁示诸宾》中有“谁知心眼乱,看朱忽成碧”这样的诗句。诗中言,正是因为心乱眼花才让痴情女子把红色看成绿色,《如意娘》中用同样的描写来形容痴情女子由于相思过度,魂不守舍,以至于红、绿不分。如今这般形容憔悴都是因为思念那个心上的人啊!“看朱成碧”,后来也因此成为诗人们的常用之语。例如,李白的“催弦拂柱与君饮,看朱成碧颜始红。”当然,也有说看碧成朱的,比如,辛弃疾的词里就有“倚栏看碧成朱,等闲褪了香袍粉”的句子。

“不信比来长下泪,开箱验取石榴裙”用这样像是赌气似的语气,好像在说,如果你不相信我因为思念你而留下的眼泪,那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。李白的《长相思》写“不信妾断肠,归来看取明镜前”用的也是这样的句式,让人读起来有一种“你怎么能不相信我,怎么能不相信我对你的思念”的感觉。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,面对曾经喜欢的女子这样情深意切的表述,如何能不心生怜惜?

李隆基是武则天和李治的儿子吗「武则天和李治有几个儿女」

李治为这首诗中所藏的感情感动。终于,永徽二年(公元651年),在王皇后的一番操作下,武媚娘得以还俗再次入宫。王皇后同意武媚娘入宫本意是想分担萧淑妃带给自己的压力,也就是分宠,没想到却为自己带来一个劲敌。当时,宫内的情况对王皇后来说并不乐观:自己一无所出,而萧淑妃已经有一子两女,并且李治那时候对王皇后也并没有多喜爱。既无帝宠,又无子女,王皇后自身的地位受到了威胁。为了分散李治在萧淑妃身上的宠爱,在发现李治对武媚娘有想法后,王皇后或是主动或是在李治的暗示下表示愿意接武媚娘进宫。

她或许是认为就算武媚娘再受宠也只能做一介宠妃,家族背景比不过自己,救她出感业寺又对她有恩,这样看来武媚娘也威胁不了自己的地位。但是,她怎么也没想到,萧淑妃没有做到的事情,武媚娘用了四年就做到了。

武媚娘入宫第二年即为李治生下一子,备受宠爱,被封为昭仪——从昭仪做起,到扳倒萧淑妃与王皇后,最终成为皇后,武媚娘只用了四年的时间。

李隆基是武则天和李治的儿子吗「武则天和李治有几个儿女」

李治在位时对武媚娘十分信赖,很多事情都交给她打理。他晚年所有的子女均是武媚娘所生,一方面可以看出李治与武媚娘的恩爱,另一方面也不难看出,武媚娘对李治的后宫掌控甚严。可以说因为武媚娘,李治给后人留下的争议也很多。很多分析都认为,李治并不算是一个长情的人,因为在武媚娘回宫前,虽然宫中妃嫔众多,但他也并没有专宠于谁。所以说武媚娘能从昭仪到皇后,凭借的大概也只有李治对她的信任和喜爱了。

有人说李治立武媚娘为后不过是为了对付长孙党,不可否认,确实有这个原因。但如果只是为了政治目的就不会继续对武媚娘信任有加。高宗后期,武媚娘势力日益庞大,李治也曾有过废黜她的想法。据说当时诏书已经写好,墨迹还没有干,武媚娘就出现在李治面前。至于她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,如今已无人知晓,但这纸诏书最终却是没有下达。

李治留给儿子——唐中宗李显的遗诏里写道:“军国大事有不决者,取天后处分。”这足以表现出李治对武媚娘的信任和重视。

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建制称帝的女性,承接了初唐到盛唐的历史发展,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在“男尊女卑”传统观念极其严重的封建社会的中国,一位女性敢于挑战甚至替代男性所霸占的帝位时,其艰辛苦楚不言而喻,而武则天能够登上天下人都觊觎的帝位,与他的丈夫唐高宗李治对其权力的放纵密切相关。

当爱情遭遇到政治,人们总会下意识的认为这样的爱情不过是政治利益交换下的成果,唐高宗李治对武则天的感情自然也不出意外地常引起质疑。而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绝无仅有的“二圣”,二人之间的感情也随着政治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变化,但从始至终的高宗一世,笔者认为,对于武后的感情之真从未改变。

自古以来,向往美好的爱情生活是每个女生最渴望的,能够拥有一份让自己感到快乐幸福的爱情是女人所共同的追求,面对爱情,身为唐朝第一位女皇的武则天也不例外。

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病重之际,武则天作为才人,专门负责其起居饮食,作为帝国此时身为太子的李治也常在病榻之前服侍其父皇。这段苦闷的时日却为二人提供了较长的独处时间,这般一来二往,正直青春年华多才的二人难免互生情愫。史载李治“入侍太宗,见才人武氏而悦之。”

贞观二十三年(649年)五月,一代雄主唐太宗病逝,武则天依制入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。永徽元年五月,高宗在太宗忌日入感业寺祈福,与武则天不期而遇,分离长久的二人别后更是相思难耐,颇负诗情的武则天甚至留下一首题为《如意娘》的情诗:

看朱成碧思纷纷,憔悴支离为忆君。

不信比来长下泪,开箱验取石榴裙。

此诗文字真挚凄楚,极赋相思之情,可见武则天对高宗思念之切、用情之深,因相思严重,神魂颠倒,竟“看朱成碧”;为想你我已变得“憔悴支离”;若你不信我每天因思念你而流泪,请开箱看我穿的石榴裙,上面都是我斑驳的泪迹。从诗中看,这种相思病已经很严重了,这样的爱情是何等的感人肺腑,真是“一寸相思一寸灰”。据说诗仙李白看到这首诗后,也不由得怅然若失,觉得自己写情诗不如武则天。

感业寺一见之后,李治便多次私会武则天,热恋之下两人的关系迅速得到了突破。可以说,在这个阶段,李治、武则天二人情投意合,感情之深难以自拔。

永徽二年(651年)五月,唐高宗服孝三年礼毕后,便迫不及待的将已有身孕的武则天接回宫中,诞下长子李弘。三年五月,武则天被李治册封为二品昭仪,母凭子贵的武昭仪正式开启其争权夺势之路。

永徽六年(655年)十月,已经完全陷入爱河的李治不顾大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强烈反对,在王皇后杀害武则天之女的谣言下,执意要“废王立武”,将心爱的武则天推向后位。

史载王皇后为唐太宗李世民所立,太宗死前拉着诸遂良之手说到:“朕佳儿佳妇,今以付卿”,可见李世民对王皇后之肯定。而且王皇后出自名门望族“太原王氏”,生性温顺贤良,极为贤淑,但这般优点在活泼多才的武则天面前,却完全沦为劣势。此外王氏立后六年,未生一子,在母凭子贵的封建时代无疑是致命的缺陷。

逐步登上后位的武则天并不满足于统率六宫的权限,将权臣长孙无忌等人扳倒之后,初尝权力的她便愈发不能自控,而此时的李治仍然深爱着武则天,武后却盘算着利用这份深爱获得更多的权力,政治的险恶为这份爱情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风尘。

显庆五年(660)十月,唐高宗李治突发“风疾”,不能理政,便将朝堂政务交由武后处置。然而武后乘机排斥异己,大力提拔武氏门人,在朝堂之上已成一手遮天之势。

对此已有察觉的李治在宰相上官仪的劝说下,决定起诏废黜武则天,熟料消息走漏被武后听闻。大惊之下的武则天迅速求见李治为自己申辩,声泪俱下,高宗见状于心不忍,废黜之事便就此停息。

由此可见,此时已经掌握朝堂政治的武则天仍然深得唐高宗李治信任和爱护,李治虽不愿武则天权势遮天,但又因感情至深,不愿对其采取强硬举措。李治用情不可谓不深。

经过废黜风波后的武则天意识到朝中仍以李治为尊,自己行为举止不可过于放肆,在此后十余年武则天虽然仍然牢牢掌握国政大权,但对唐高宗更为尊崇。而李治虽知武后擅权之心,一为情深、二见武后能力极佳、三因武后举止有所收敛,所以此后十余年病重的李治再无废黜之意。

李治久病不愈,撒手人寰,武则天更是像失了魂魄,整夜思念着爱人,更是写下了千字的追思缅怀,亲手撰文上千字的《述圣记》,先是总体大略的记述了先皇的功绩,其次着重描写了唐高宗一生中所经历的重要事件,对于李治所做的治国方略不吝赞赏,其次,《述圣记》不仅表达了武则天对李治的不吝褒姒,还有浓浓的怀念情感之意,可见二人的深情何等之重。

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这对政治夫妻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,即便这份感情被戴上政治的色彩,但仍不可否认二人的爱情之真。

705年12月16日,武则天在上阳宫的仙居殿病逝,享年82岁,遗诏省去帝号“则天大圣皇后”,与高宗合葬于乾陵,让人佩服不己,作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,武则天是十分霸气的,同时她也是足智多谋的一代女皇。

都言“无情最是帝王家”,这句话却不适合用在李治身上,笔者认为:自从李治对武则天萌生爱情那一刻起,他的那颗真挚之心便没有中断过。尽管二人政见偶尔发生矛盾,但并没有对二人间的感情产生毁灭性打击,所以这份感情很纯真,因为纯真,所以这份感情很长久。

总之,对武则天和李治有真爱吗?我们可用“至高至明日月,至亲至疏夫妻”,这两句话对高宗夫妇之间的真爱也是最好的作结。

版权声明: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(0)
彩虹彩虹
上一篇 2022年10月26日 22:13
下一篇 2022年10月26日 22:21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