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殉制度是什么时候开始?它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,盛行于奴隶制时代。 人殉,指的是用活人为死去的氏族首领、家长、奴隶主或封建主殉葬。被殉葬者多是死者的近亲、近臣、近侍,以及战争中的俘虏等。在阶级出现的时代里,人殉成为一种广泛流行的古代丧葬仪式。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,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有所提高,商品交换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,这一系列的变化,引起氏族内部出现了阶级分化。因此,这种宗教活动的出现,同私有制的出现是密切相关的。
中国古代帝王死后,让生前的嫔妃殉葬现象最早的记载是在周朝,但在汉朝以后,此恶俗慢慢消失了,至唐朝则已非常罕见,接近废除。但到明代却死灰复燃,这古老的葬俗由此再添一层神秘。
用活人陪葬是为了一个人不寂寞孤单,一些佣人仆人可以伺候自己的衣食住行。但这些童男童女既不会伺候人,又与皇帝认不得,到底干嘛要他们陪葬呢?其实,用这些孩子是为了从他们身上带走灵气,这些孩子都必须是童子身,孩子们是从天上转世而来的。古人们都认为人都是转世而来的,而孩子们身上携带着仙气,都是带有仙根的。长大之后这些东西就慢慢散了。古代皇帝用这些孩子来陪葬,是希望自己可以升仙。在选择的童男童女都有着许多要求,必须是那种寿命很短的人,在他们看来,这些人就是在天庭上犯了天规的神仙,来下凡吃苦的,人生必须有很多的苦难。
根据考古学家的说法,这些孩子们在活着的时候全身各个部位被灌入水银,极为残忍,一般有一点水银灌入的时候,人就会因为水银中毒而死亡。而水银可以让尸体不腐烂,死人的血是不会流动的,在孩子们活着的时候就做这些事情,极为残忍。古代的宫女奴仆的地位非常低下,统治者不把他们看成人,而是看成自己的财富。既然是财富就可以随意处置,自己生前拥有的财产,死后留在身边继续享用。而且古人迷信,认为人是有灵魂的。自己死后,那些生前喜欢的侍婢,仆人,还要到另一个世界继续服侍他们。所以古代有非常残忍的‘人殉’制度。《诗经·黄鸟》就是为控诉秦穆公命人殉葬这种残忍的行为而创作的。
古代为帝王殉葬也成为了一种政治活动。
殉葬制度中最为残忍的就是人殉,用毒死,吊死等方式与死者一起埋葬。为什么要有这么多活人陪葬,为了显示皇帝地位的尊贵,也是为了虚荣。也能起到神化王权的作用,这是不科学的阴阳思想作祟,因为陪葬的人和器物可以供死者在阴间所用。
因为古代整个社会都比较迷信,帝王为了显示自己的尊严,同时也为了能够让自己在死后不寂寞,因此特地会安排一些人在自己死后跟随自己到地下陪伴自己,这些人可能是自己最喜欢的妃子,也有可能是大臣。
殉葬制度是古代最残忍的一项制度,没有之一,尤其是时间越早,文明程度越低的时代最为严重。
为什么古人喜欢用活人殉葬?因为早期人们由于文明尚未开发完全,认为人死后会进入到另一个世界,在另一个世界中也同样需要仆人和牲畜等,于是有条件的家庭都会在生前为死后铺路。
久而久之,这种风俗就慢慢变成了一种制度,虽然明英宗下令废除殉葬制度,但在民间仍旧屡禁不止,在清朝依旧有殉葬制度的出现。
殉葬一般分为两种情况,一种就是主动殉葬,另一种就是被动殉葬。当然,第一种非常少见,一般都是被动殉葬,也就是强迫殉葬。
这种殉葬方法在商周时期最为盛行,因为当时文明尚未发展完全,所以人们对死后的世界充满好奇。
当时的殉葬是非常残忍的,在贵族死后,贵族的后人就会直接将贵族生前的仆人和牲畜捆绑起来,一同埋进墓中,可怜那些仆人只能一点点感觉到空气稀薄,但却又无能为力。
活人殉葬最让人愤怒的就是春秋时期的吴王阖闾了,直接让上万百姓为胜玉公主做活人殉葬。
话说吴王阖闾非常宠爱自己的小女儿胜玉公主,凡是好吃的好喝的都要第一时间送给公主,要星星给星星,要月亮给月亮。
有一天阖闾得到一条鲜美无比的鱼,吃了一半后觉得味道很惊艳就让人把半条鱼给胜玉公主送过去,谁知道胜玉公主生气了。
意思就是拿了半条鱼给我,这不是羞辱我的吗?于是胜玉公主就自杀了,没错,就因为半条鱼,胜玉公主就冲动自刎了。
这让阖闾非常伤心啊,这可是自己最疼爱的小女儿,因为自己错误导致自杀了,自己这父亲不得补偿一下。
于是吴王阖闾就想出一个办法,在公主下葬的那天,吴王命令一群舞者在城中跳舞,百姓觉得稀奇就跟着看。
谁知道前面就是吴王布下的陷阱,百姓跟着这群舞者一直走,最后不知不觉来到了胜玉公主的墓室,等众人发觉的时候已经晚了。
吴王一声令下,墓室的大门就被关闭,上万的百姓就这样被关在了胜玉公主的墓室里面为她陪葬,实在残忍。
这样的残暴的人物也活该被越王勾践推翻统治,只是可怜了那群百姓和他们的家人。
可能是后来各方面都比较成熟,又或是人们觉得用活人殉葬会遭天谴,于是之后活人殉葬就比较少了,一般都在殉葬前将人杀死。
这件事做得最绝的就是明成祖朱棣了,朱棣在临终就特意嘱咐,在自己死后一定要让自己的妃嫔殉葬。
在殉葬前会让这些妃嫔先去就餐,毕竟做鬼也不能做一个饿死鬼,在用完餐之后就进入到一个宫殿里面,宫殿上面挂着一道道白绫。
在妃嫔踩上凳子挂上白绫后,后面的太监就负责将妃嫔下面的凳子踢掉以防发生变故,一时间哭声、惨叫声不绝于耳,实在残忍。
这种现象在明宣宗朱瞻基死后依旧出现,还是明英宗朱祁镇在临死前下旨,废除了这项制度。
不过殉葬制度并没有废除彻底,在清初的时候又盛行了一段时间,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死后都让自己妃嫔给自己殉葬。
还是在康熙时期,康熙再一次废除了殉葬制度,这才彻底制止了这个陋习。
看完古代的陋习后,我再一次觉得现代社会真的太美好了。
直接活埋和杀死后再殉葬都有。直接活埋的例子史料记载过,吴王阖闾将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为其闺女腾玉公主殉葬,《吴越春秋》这本书记载了这件事。
吴王阖闾一家在饭桌上边吃边聊 ,席间上了一道蒸鱼,阖闾一尝觉得味道不错,三下五除二,不一会儿就吃掉一半。忽然想起自己心爱的女儿腾玉公主,命人给公主送过去。吴王也是,你倒是把鱼翻个个啊,那样会好看些。剩鱼一端到公主面前,公主就不愿意了:父王这是什么意思?都特么吃干净了,还端过来干什么?滕玉大怒道:“王食鱼辱我!不愿久生,乃自杀。”
你用一条剩鱼侮辱我,我不活了!
吴王阖闾当时没有当回事,觉得小孩子家家的,过一会儿就没事了,因此没有在意。等吃完饭才想起公主赌气回房这件事,阖闾信步来到公主房中,看看公主还生气不。公主自杀了,拿剑抹了脖子!吴王阖闾顿觉天昏地转,五雷轰顶。
一个恶毒的计划在阖闾脑中形成,那就是让人为小公主陪葬。
公主出殡那天, 送葬队伍浩浩荡荡,吹吹打打,好不热闹。舞白鹤的士兵手持纸扎的白鹤,翩翩起舞,远远望去,十分壮观。全城百姓觉得新鲜,跟着送葬队伍一起走,结果人越聚越多。史书原文是:“乃舞白鹤于吴市中,令万民随而观之。”
到了墓地,阖闾下令将看热闹的百姓尽数驱赶进墓道,然后关上墓门。看热闹的百姓就这样被埋进坟墓,为公主陪葬。
好奇害死猫啊!
歹毒的阖闾居然让围观者为腾玉陪葬,这样的国家不灭亡,天理难容。
先秦出土的墓穴中,有大量的骸骨,人殉与墓主人关系密切,在外头殉死之后才随葬的,因此排的整整齐齐,墓中并不会留下太多挣扎的迹象,遗骸也比较全。但是很多墓穴中,骸骨杂乱无章,被害的迹象明显,不是断了腿骨就是头部受重击而死,说明临死前受到了击打,受重伤而死。
朱元璋的二儿子死后,老朱下令让他的俩妃子殉葬。俩妃子吓得魂飞天外,花容失色。侍卫让俩妃子自杀,这二位在房中泣泪涟涟,下不了手。侍卫只得亲自动手,用白绫勒死她们。
老朱死后,更是大开杀戒。宫中的妃子,宫女被集中处死后和老朱一起去阎王那里报道。朱棣和老朱一个德行,朱棣死后,每个妃子、宫女一人一条白绫,自杀后跟着朱棣上路。
还是明英宗朱祁镇比较人性化,临死前对后代交代:不要再让人殉葬,从今往后老朱家不要再造孽!
算是做了一件大善事。
殉葬其实是当权者为了一己之私而实行的毫无人性地恶行,野蛮而残忍。
版权声明: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psnv.com/29179.html